01 "十四五"提升计划背景介绍
2014年,我国和广东省都颁发了特殊教育一期提升计划。2017年则颁发了二期提升计划。2022年颁发的”十四五”提升计划“实际上就是三期提升计划,三期提升计划是在一些工作的有比较创新的地方。
02 世界范围内特殊教育发展趋势
(1)重视立法来保障残疾人权益,包括教育权益.
(2)重视对残疾儿童早期干预,也就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3)重视开展融合教育与全纳教育,三期的重点实际上就是融合教育,也就是尽可能的让特殊儿童少年加入到普通学校的普通班中,和其他孩子一同接受教育。
(4)重视家庭以及社区的参与,例如扬爱特殊孩子家长俱乐部,就是在干预与支持家庭对于特殊儿童的教育,社区也会有一些针对障碍人士的服务,也参与到支持特殊孩子的成长。
(5)重视残疾成因的解释,倾向内外因的结合,而不单单是把残疾成因全部归结到孩子的身上,还有一些例如环境支持等等的外在因素。
03 中国特殊教育发展
1、改革开放后44年取得重大进步和发展。
(1)重视通过立法来安排和规范特殊教育的工作。例如我国在1986年颁布了《义务教育法》,其中明确提出将聋哑人列入九年义务教育体系中,1994年颁布了《残疾人教育条例》,1996年颁布了《残疾人保障法》,对残疾人的权益性保障,其中就包括了对于残疾人教育权益的保障。但直到现在,我国大陆地区仍然没有一部独立的、专门的、有关残疾人教育的行政法规。
(2)各类型特殊教育机构纷纷建立,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现在我们既有学前幼儿园、学前教育还有九年义务教育学院以及高等教育,也有很多的特殊教育机构从上到下形成了完整的特殊教育体系。
(3)科研教学与师资培养稳健发展。1996年,北京师范大学创办了特殊教育系,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80多所高校设立了特殊教育专业,广东省就有5所,也有很多是从本科一直培养到了博士,是非常优秀的人才,这些人才也成为了特殊教育研究发展的力量,有许多特殊教育相关的研究都在不断地进展,科研水平也不断提高。
2、近10年进入特殊教育发展新时代
(1)国家政府将更多经费投入到特殊教育建设。
(2)国家不断健全全大教育体系的构架,特殊教育便在其中。而特殊教育分为三个板块,分别是特殊学校(较严重的残疾的孩子)、随班就读(较轻度障碍的孩子)以及送教上门(不适合在特校与普通学校就读的重度或多重残疾障碍的孩子)。
(3)国家重视通过政策和规划的方式来推进特殊教育工作,例如我们的一二三期计划,而且规划都是一层一层推进,从上到下,地方政府也需要重视特殊教育。
(4)高度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对特殊教育只有爱心与热情是不够的,必须有需要专业的力量,则需要专门的机构培养这方面的人才。现在无论是教育部还是广东省教育厅都十分重视特殊教育发展过程当中发挥专家和科研的引领作用。
04 “十四五”计划的具体内容
1、指导思想:
(1)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残疾儿童青少年自尊、自信、自强、自立;
(2)尊重差异,多元融合。因材施教,适宜发展。相互理解与尊重,共同进步。
2、总体要求:
(1)广东省特殊儿童入学率达到97%;
(2)学前教育阶段,珠三角地区学前三年的入园率达到90%,东西北地区达到85%;
(3)推行15年免费教育,从学期三年一直免费到高中学段。
3、健全特殊教育发展体系:
(1)义务教育学段,规定送教比例不能超过10%,以免出现孩子被登记入册但实际上处于失学的情况;非义务教育学段则和上面所提到的入学率的要求是一致的。
(2)将广东省的特殊教育对象由原来的三类盲聋智障残疾人扩展到六类残疾,加上自闭症、学习困难以及情绪行为障碍。
(3)继续发展融合教育,即普特融合,职特融合,以及医疗康复信息技术和特殊教育融合。
(4)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提供充足的经费,办教条件,扩大学位供给,丰富人才队伍,课程资源开发以及加强质量监测。
【广东省额外增添三条:扩大学位供给、课程资源开发、加强质量监测】
(5)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加强督导评价和社会宣传。
05 “十四五”计划重要关键内容
1、学前教育:
(1)提高学前残疾儿童入园率,鼓励和支持普通幼儿园接收残疾儿童入园,推动特殊学校、儿童福利机构和康复机构普遍增设学前部或附设幼儿园。(扩大学位供给)
(2)开展"随班就读示范园行动",对招收学前残疾儿童入读的幼儿园给予政策支持和经费补助。(对普通幼儿园进行评比,提高幼儿园的积极性)
(3)加快制定特殊教育幼儿园设置标准、特殊教育学前部/班设置标准。
2、资源体系建设:
(1)健全省、市、县三级特殊教育专家组织体系,到2022年底,21地市都要设立特殊教育专家组织。
(2)健全省、市、县、校四级特殊教育资源(指导)中心体系,健全省、市、县、校四级教科研体系。(为了推动融合教育)
(3)特殊教育学校向特殊教育资源中心转型发展。(有一些特殊学校生源减少,可以转变为提供服务发挥多种作用的资源中心,)
(4)依托随班就读示范学校建设融合教育资源中心。(为周边学习其他开展随班就读工作的学校提供的示范引领作用。)
3、提供行动平台和专业支撑:
(1)建立跨部门共享的残疾儿童少年信息平台,构建残疾儿童少年协同服务和动态追踪机制。
(2)建立健全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综合素质评价办法与考试评价体系。
(3)出台《随班就读课程教学指南》和《随班就读学生日常教学评价指导意见》。(对普通学校的校长、干部和老师提供指引)
(4)制定《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5)编制市+县+校三类特殊教育质量测评方案。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巡回指导教师、康复医生、康复治疗师、康复训练人员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配备,为招收残疾学生的普通学校配备专兼职资源教师。
(2)把非特殊学校中依法取得教师资格的特殊教育教师,纳入特殊教育教师培训、职称评聘、表彰奖励范围。
(3)把专职资源教师和巡回指导教师工作计入班主任年限,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到普通学校支教帮扶纳入评奖评优优先条件。
(4)建立专职资源教师县域内统筹调配机制。(专职资源教师编制不放在学校,而是资源中心,增强灵活性)
5、增加经费投入。
(1)市县落实主体责任,统筹使用省级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奖补资金、特殊教育补助中央资金等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和本级资金。
(2)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提高至每生每年7000元以上,并向学前(幼儿园阶段)和高中阶段延伸。(为九年义务教育没有涉及到的学前和高中阶段提供经费支持)
(3)各地制定残疾学生生均公用经费使用细则,细化经费用途,为送教上门教师、承担医教结合实验和巡回指导教师以及助教陪读和课后服务提供必要的补助。(以上提到的服务费用可以从生均公用经费支出)
(4)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关于特殊教育教师工资待遇倾斜政策,结合实际适当核增绩效工资总量。(多给老师发工资)
6、改善办学条件.
(1)创办全学段衔接的15年特殊教育学校,东莞市和中山市至少建成2所综合性公办特殊教育学校,鼓励20万人口以上的县(市、区)建有1所专门的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机构。
(2)合理布局孤独症儿童特殊教育学校,支持各地试点建设孤独症儿童特殊教育学校(部)。
(3)开展7-17岁残疾儿童少年"送康服务"。(送康服务由残联系统来提供,经费由残联部门支出)
(4)加强普通学校"无障碍校园"建设。
Q&A
1-第三期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并入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规划, 是否意味着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已经可以从3年一周期赶追到与国家五年计划的5年一周期?这意味着什么?
特殊教育的分期提升计划是对学前教育分期提升计划的学习,具有一定的滞后,第三期并入"十四五"计划在2021年12月31发布有时间安排的因素,也有可能意味着之后十五大也会效仿这一做法。
2-"十四五"中提到健全融合教育支持体系建设,面对当前融合教育教师资源远远跟不上实际需求的现状,您是如何看待的呢?
我国的特殊教育仍在发展之中,且我国人口基数大,需求大,实际资源与需求就会产生较大落差。疫情期间的财政状况不理想,较难投入相应充足的资金支持。
3-现在的资源教师实际上是跟不上需求的,在专业支持的情况下,特殊孩子的融合教育质量肯定不高,您是否能在您的角度上看看"十四五"计划如何将师资具体发展落实呢?
这涉及到两个问题,第一个就是什么样的孩子可以进入普通学校就读?这个是由跨学科的专家小组对孩子进行科学评估,然后再来决定孩子应该去什么地方接受教育。第二个就是陪读的问题,像自闭症的孩子很多都是家长陪读,那将来如果这个助教陪读制度真正的建立起来以后,那么至少其在经费的来源上我们这个有了规定,可以从生均公费中来支付,至于怎么出,按照什么标准出还需要各地自行制定的细则和标准。
特殊教育,关乎世情!“十四五”期间,发展任务艰巨,这不仅是学校的事情,也是我们每一个家庭的事情,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奋斗,尽最大努力,造福每一位特殊孩子!